出版毕业论文(热门5篇)

个人学习 11 0

出版毕业论文 第1篇

当今世界,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天清晨从睡梦中醒来,我们就处于广告的围城之中。广告,对当今的生活和社会到底造成了什么影响?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是破坏了社会的结构?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论文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来自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瑟夫·塔洛教授所著《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一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给出了一个鲜明同时也让我们惊奇的答案:广告,正在塑造碎裂的美国社会。

在广告背后,广告主是作为一种影响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而存在的。“广告主讨论美国社会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他们制作广告和塑造媒介以及反映这种讨论的方式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就是本书的主题。这种改变和家庭具有的视听选择的重大变化相互影响。但是这种改变又驱动了这种分裂意识的发展。” (正文第1页)

塔洛教授的研究,对于考察中国广告业与中国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前我们一般习惯于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广告对社会的影响,而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证的、批判的研究视角。从这个角度看,该书对处于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广告业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未来,人们依旧处于一种与广告世界交融的生活形态。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高科技趋势的来临,广告活动细分化和目标化的特点将更加明显,广告对社会和生活所进行的分裂化进程将无法逆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学术界对广告业社会影响的客观的、历史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对未来的广告业,该书也提供了一种独到的研究视角。

出版毕业论文 第2篇

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各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引人注目,语言的变化,作为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的重要表征,开始在社会各领域受到关注。致力于批判语言分析的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注意到语言分析在各学科中的两个走向:一方面是语言研究范围中各种分析语言方法,一方面是与社会语言相关的社会和政治思想。遗憾的是,这两者的综合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使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建构关系不能得到有效地揭示。1993年出版的他的话语分析代表作《话语与社会变迁》,力求将话语分析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一种既能研究语言变化,又能研究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多向度话语分析方法。

2003年中国新闻传播书籍出版概述

诺曼的这种方法,基于对前人话语分析成果的综合梳理。他既吸取了语言学对话语文本本身和话语生产过程及解释过程的研究方法,又采纳了福柯对话语在社会意识上建构属性的观点。同时,他指出福柯在固化的权力结构中探讨话语的政治性的研究缺陷,认为权力斗争的动态过程应在话语实践中具体分析。

为了详细阐述文本分析的不同方面,诺曼大量采用了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实例、以及媒体的报道,从互动控制、阐释、情态、礼貌、普遍特质、关联词与论证、及物性与主题、语词意义、语词表达、隐喻等角度,分析文本中哪些细致的技巧和策略,以怎样的方式建构了话语主体与社会现实,并导致了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无形介入。

出版毕业论文 第3篇

“新闻”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无论它是作为一种信息形态,还是作为一种文本。任何文本最终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人类的语言现象可以划分为两个维面:语言和言语(话语),语言是抽象的、系统的一种表达规则,一旦运用某种语言系统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说话或写作,形成的口语或文本,即是“话语”。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便是我们一般化理解的“新闻”,而这种情形下产生的口语或文字作品即“新闻话语”,它的特点与众不同,是一种再现事实的话语。它在形态上是物质的报纸或电子传媒的一种文本,在观念上则是一定语境的'体现。

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被视为传播学的经典之一。该书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因而将符号学的一种分析方法与新闻的研究结合了起来,提供了深化新闻研究一种视角。话语分析存在两个层次: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前者对新闻话语的结构进行描述,后者将这些结构的描述与记者的认知、新闻话语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他的观点属于批判学派的温和派,通过新闻话语分析,他认为:“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的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这里的“意识形态”不完全是政治意义上的,包括政治意义,但更侧重文化传统。

该书对新闻话语的考察是从源文本和对源文本的加工过程开始的,从而能够准确地论述制度(机构)控制、经济利益控制、专业活动组织、日常新闻工作程序和新闻价值体系如何对新闻话语产生影响。在观念性的认知方面,该书涉及五个重要的控制记者职业活动的认知因素:1.记者对事件的主观认知模式(表现在对输入文本的关于事件的解释)。2.记者对源文本可信度和权威性的认知模式。3.新闻文本制作的目标和规划,包括所确定的新闻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4.接受者的认知模式对记者的影响。5.制作语境的认知模式,包括日常的工作程序、时限和工作互动。

梵.迪克曾发动他的学生们记录了荷兰各主要新闻传媒的记者们获得新闻源和加工源文件的许多细节。他从中发现,记者们在以职业的新闻价值标准制作新闻时,实际上不断复制着社会的话语,无形将与事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价值观内涵其中了。无论记者如何独立地思考,他通过详尽的宏观与微观的话语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新闻、新闻制作和报纸已深深地被他们为有效地以一套固定程式收集每天新闻而编织的那张网所束缚住了。”

出版毕业论文 第4篇

2002年新闻和传播方面的书籍,大约有300本,比去年增长了一半左右。但总体上水平有限。已出版的书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述如下:

一,几乎同时,各出版社推出了一批关于中国传媒近年总体发展情况和展望的书籍。有代表性的例如陆小华的《整合传媒》、孙燕君的《报业中国》、周伟主编的《媒体前沿报告》等。前一本带有政策研究性质;后两本像新闻报道那样对媒体发展形势作了记者式的描述,因而这类书籍属于普及读物。对近年媒体发展作一整体情况的描述是有意义的,但缺少学理方面的分析。其中有些理性分析的书是喻国明的文章和调查报告集子《解析传媒变局》。他本人强调学问就在于经世致用,必须与“问题单子”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观点,我予以尊重,但不敢苟同。正是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理论思维。创新的中国需要应用研究,同时也需要不是为了应用而存在的理论思维,它代表人类的精神能力,如同自然科学中我们需要陈景润一样,尽管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二,关于研究专著,数量依然不多,有几本尚有新意。有一些书从标题上看是要构建某种理论、某种核心,但是翻开一看,索然无味,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名词概念较多,说来说去就是新闻传播的一些常识知识,又换了一种说法或换了个包装。研究专著中值得提及的.,我认为侯健的《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给出一种什么叫研究的榜样,他从一个较小的问题切入,深入地研究了新闻法,给人以思想。陈力丹的《世界新闻传播史》在结构和内容上比以往的同类书有些新意。杜俊飞的《弥漫的传播》可能是这年出版的书最难读懂的一本书了,表达上过于晦涩,但若硬读下去,还是确实有思想的。

三,关于专题和会议文集,这年不多,下面书介中介绍的,均有些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喻国明的那本外,徐迅的《中国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颇有水平,新闻法治意识十分明确而且论证有力,只是未对书名作解释,令人莫名其妙。尹鸿、李彬主编的专题论文集《全球化与大众传播》,论题集中,这种有组织的专题论文集现在不多,值得提倡。张国良、黄芝晓主编的《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和展江主编的《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属于会议文集,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四,这年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的热潮已经过去,新出版的教材明显减少。新出版的新闻传播学教材,通常列入已出版的套书教材中,作为增补出版。其中有水平的如魏永征的《新闻传播法教程》、李良荣的《当代新闻事业史》等。这年新出版了一套网络方面的教材,也有单本的网络方面的书籍,但新的内容不多。

五,这年的传播学译著没有像两年前那样大量出版,但已出版的译作大多水平尚可。例如李普曼《公众舆论》的新译本(上海人民版)、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的新译本(南京大学版)、利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的译本(清华大学版)。

六,这年出版的新闻业务方面的书依然量很大。除了记者个人的作品集外,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中较有特色的,例如,以“全”为优势的黄晓钟的《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论证角度较新的郭光华的《新闻传播艺术论》,有些新意的新闻摄影方面的文集《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论说》等。

出版毕业论文 第5篇

美国的电视节目具有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能力,或许这就是传播学批评学派常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吧。在美国电视节目的包围中,被浸淫了这么多年的观众,对此似乎已经无所谓了,以致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背景中美国电视节目何以取得这样的成功。

《达拉斯》是一部在20世纪80年代征服了全世界的美国电视连续剧。从美国到以色列, 从南非到澳大利亚,不同角落的'人们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追随尤因家族的传奇。它在90多个国家获得成功,而仅在少数几个国家遭到失败。那么不同地方的观众是如何理解这部电视剧的?会激起相同的卷入和反应吗?两位以色列的传播学专家,泰玛利贝斯和埃利胡卡茈,在他们的这部专著回答了这些问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