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橡胶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传统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存在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学生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现状,笔者尝试从“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等方面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化学课堂绽放出生命的火花。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初三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以下现象:学生生活离自然、社会所需体验越来越远;传统课堂重书本知识,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不关注细节,学习比较浮燥,观察和想象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烦、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设疑激思,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变繁为易,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使课堂活动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使课后作业生活化。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设疑激思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
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直等教师魔术表演结束,学生们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马上想一探魔术中蕴藏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精美的图片,例如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海水制盐、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情景交融,帮助学生领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图片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变繁为易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而从当下教学实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仍然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把教学定位为如何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完成”了哪些既定的教学内容上。这样的教材观和教学观,必然使得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案例二:“我们只制取了半瓶氧气。”
情景一:教师在教授“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时,按照教材先通过演示实验把操作中易出错的地方祥详细细地进行了剖析,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错误操作引发的后果明明白白地展现给了学生,最后由学生在教师一声声清楚的指令和悉心指导下模仿着制取出一瓶瓶O2。教师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情景二:同一课题,另一名教师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但没有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说明,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各个学习探究小组组员旁作为一名“平等中的首席”参与了小组的探究活动。“老师,我们只制取出了半瓶氧气。”“我们的水槽中出现了紫红色的液体。”“我们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到了试管中了。”“我们......”该教师要求把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记录下来,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组内有困难的可以求助其他小组成员,及时调整和修改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我知道了,我们刚才原来是因为忘了在试管口放棉花。”最后由小组中的“小小发言人”进行汇报实验现象和可能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学生代表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注意事项。
既然教材的案例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得为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必须明确:“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调查采访活动、网络操作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主动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案例三:“实验室碱性废液的检测和处理”
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学生实验产生很多碱性废液,主要成分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若把这些废液收集起来,检测其中的成分,并把它处理成适合排放的废液,不仅有效整合了碱的化学性质和废水处理的学科知识,而且使“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时学生对平时避之不及的废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我知道如何检验废液中有无碳酸钠。只需要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即可。”“老师,碳酸钠溶液存在的情况下好像无法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呀?”“我知道,我知道,只要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将碳酸钠沉淀下来,就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了。”“我知道废水处理有好多方法:蒸馏、过滤、活性炭吸附、明矾沉降、分别用酸或碱性溶液将碱性或酸性溶液调节至溶液中性,最好用上次我们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产生的酸性废液刚好把这次碱性废液中和了。”课堂上教师选择了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验废液作为载体,学生通过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境教育课。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化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化学课的作业布置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如果教师布置作业只重视书面作业,轻视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做作业只是照抄照搬课本知识,一味的纸上谈兵。这导致学生知识与践行脱钩,分数与能力脱钩。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领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通过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互动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人格得以塑造、个性加以张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提升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金属橡胶毕业论文 第2篇
本毕业设计的主要资料是在实验测量的基础上透过ABAQUS软件选取适合橡胶类超弹性材料的本构模型,在这段时里已完成工作及进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后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已完成工作及进展
1、学会透过学校网站检索课题相关的文章,查找并阅读橡胶类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的相关文献,了解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好处。
2、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有限元软件ABAQUS,完成基础算例,然后根据已有的橡胶单轴压缩实验建立有限元模型,将实验数据导入ABAQUS模型中进行拟合评估,从而最终确定适宜的本构模型并计算出相应参数。
3、完成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透过对文献的翻译,对数字影像分析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透过对ABAQUS软件的学习,使自我对超弹性材料的本构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但此刻还存在对软件使用不熟练、独立处理问题不强等问题。在以后的毕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学习,并独立自主并熟练使用ABAQUS软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第八、九周:对论文格式、注意事项进行学习,然后编写并生成论文初稿,让指导教师审阅。
第十、十一周:根据导师指点修改论文,并透过导师审核通,最终生成答辩前的最终毕业论文。
金属橡胶毕业论文 第3篇
1、收集和整理资料,参阅部分收集到的资料,对论文命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2、完成开题报告,并透过指导教师和论文开题答辩小组审查。
3、查找与阅读论文相关的适宜的英文文献,对其进行翻译并完成。
4、寻找实习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实习资料涉及社会实践和与论文相关的实地研究。
5、实习期间写下实习周记,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
6、透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论文命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
金属橡胶毕业论文 第4篇
目前已完成任务
2、与指导教师进行商榷讨论,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3、透过研究各项资料和与指导教师的探讨,对论文列出大致提纲,经指导教师改正指点,大致确定论文的基本思路。
4、透过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对论文命题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
尚须完成的任务
1、日文文献资料不够充实。
2、论文思路不够严谨清晰,需要调整。
3、初稿还没彻底修改正确。
4、在修改初稿的基础上,完成第二、三稿,并尽快完成终稿。
存在的问题
1、提纲有些凌乱,有些地方条理不够清晰。
2、有关该研究的日文资料比较少,较难找,图书馆内相关文献少。
3、用词不当,出现语法错误。
4、论文要求格式较复杂,格式出现错误。
拟采取的办法
1、结合指导教师意见,透过与同学进行讨论,调整结构,
2、继续查阅相关资料,完善论文资料。
3、找出错词、语法不当之处,进行修改,并对论文语言进行润色。
4、找出格式错误,进行修改。
金属橡胶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如何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积极开发挖掘生活中丰富的教育素材,并将其有效地组织呈现,构建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广泛联系,使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化学,课堂教学,渗透
一、挖掘生活素材,注重生动形象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特别符合初学化学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这些素材可以来自:
1.化学史实、故事、新闻报道
化学史实记载了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它不仅揭示了知识本身,还渗透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因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课堂上一个动人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例如当讲到《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引入了中国化工实业家侯德榜博士的事迹和《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而新闻报道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更赋有时代气息和挑战性,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如xxx年12月2日成都新闻报道:四川屏山县三名村民烤火取暖意外中毒死亡,经检验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从而引出完全燃烧的意义和措施。这些真实的事件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实物、图片、影视、录像等资料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实物、图片,可以将化学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寻找身边的这些材料,比较各种材料的性能,进而了解它们的用途。利用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钛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等内容的图片,可以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一下子缩短了高科技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水的组成”中,放映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资料。在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另外,一些影视作品、科教片也可以提供更生动形象的素材,并且具有探索、发现意义,如中央电视台第10套中的《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节目。
3.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现代科学技术新发展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小常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例如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等。
二、开展生活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实验的魅力。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如演示蔗糖遇浓硫酸的黑面包的实验;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学生非常喜欢上有实验的课,他们必然很兴奋,学习积极性也高。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我们教师可以随机根据教学内容增设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家庭小实验。如在讲燃烧条件时,可设置一个“点不着的纸”的小实验;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就可做白纸显字的实验;在讲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用途时,可利用生石灰加热罐头、自制暖水袋、防潮剂等,来烘托课堂气氛。
在实验中还应尽量使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用玻璃杯、饭碗和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习酸的性质后,采用白醋做酸性质的验证实验;在蛋白质的教学中,使用牛奶、蛋清等家庭厨房食用的食品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用品,使得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挥其想象力,激发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练习,开拓学生思路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和设计生活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的真实。在学习“化学与材料”后,做课堂练习,如北京奥运会游泳馆“水立方”内部材料主要由钢铁构成,属于材料,外部材料聚氟乙烯属于材料。再如学习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可设计练习:从“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出的文物中发现,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说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这样,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课本知识,重视实际应用结合
在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应尽量例举既容易理解,又新颖贴切的实例。如在讲盐酸与碳酸盐的反应后,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热水瓶底的水垢如何去除?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含碳酸钙,而碳酸钙可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物质而被去除。在家里用什么来代替盐酸?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醋酸也是一种酸,所以家里可用食醋代替盐酸除去。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后,提出“如何揭穿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假冒黄金诈骗行为”。通过教材第九章“化学与材料”的学习,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再如第七章酸、碱、盐的应用中有一段文字:有人把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多次发生中毒事件。这样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
五、布置生活化作业,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课外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作业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与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例如,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可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品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还比如为了检验浓硫酸的吸水性,我在课后布置了作业,先让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想办法达到实验目的,然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检验它。有学生想到把一块桔子皮封在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里,过一段时间观察桔子皮的变化情况等家庭作业。这样通过实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总之,生活化学源于生活,发生在身边,又可从所学知识中得到诠释,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生活化学引入化学教学必将给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魅力无穷,精彩叠出。是教学改革中开辟出来的一片广阔天地,更是全面推及素质教育生动而具体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