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毕业论文 第1篇
宋代苏轼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唐天宝时的乐师贺老演奏雄风现在还在吗?当今的现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声改了又改。令人发怨的新声自然迫使传统的乐曲衰落了,凡俗的听众们只认识手乱胡拨,不值得什么弹奏。
断了弦,声音变了哪个懂得?只有七岁的蔡文姬知道断了哪根弦。假使有_出高级的'辊雷的声调,当会激起开元遗老这辈音乐高师们的热泪纵横。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定场:指贺老琴艺出众,镇得住场子。贺老:贺怀智,唐开元时期著名乐工,擅弹琵琶。
新声改:改了的新声成为“俗耳”者乐声,较为低级。
怨声:令人烦怨的新声。坐:自然,无故,渐渐。旧声:传统而高雅的乐调。阑:残,消失,衰落。
俗耳:听惯尘世之声的耳朵,这里代指凡俗听众。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举如梳齿也,极言弹奏手很杂乱。
文姬:即蔡文姬,名琰(yǎn),陈留(令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汉末女诗人。博学多才,通晓音律。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名传后世。
试教:假使人。
辊(gǔn)雷声:如炸雷般的声调。
应有:应当会激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 —741年)。遗老:经历过旧时而留恋旧时的人。
创作背景
苏轼家中藏有唐开元时雷琴一类的珍贵乐器。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陈季常从岐亭来访苏轼,苏轼拿出珍贵乐器让会客中善琴者弹之,引起苏轼的旧思后作该词。
上片,怀古伤今,嘲讽“俗耳”者们对传统乐曲的低级欣赏水平。“定场贺老今何在。”以发问的句式,感叹为群众喜闻乐听的圈场乐声到哪里去了?高级的琵琶演奏师贺老而今安在哉?“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进一步写传统的高雅“旧声”被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些所谓的“新声”而今成为“怨声”了。“今何在”写今非昔比,“几度”写改“新声”没有限度,“旧声阑”写传统乐曲衰落的命运。“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俗耳”者们占领了当时的乐坛,“繁手”乱拨,谈不上用什么演奏场了。“只知”、“不须”,无情地嘲笑了传统乐风日下,到了“无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弃怨转赞,以古论今,优秀传统的乐曲是会永存的。“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从辨声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进深一层,从欣赏者的角度说,真正知音者还有老如开元遗老。“试问”,实是不须问,知音者们谁都能晓,“试教”,实是不须教,高手一弹必然发出“辊雷”之声。“开元遗老”是传统乐曲的继承者和传授者,是民族极为宝贵的社会财富。“旧声”竟能使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会为民族的传世经典乐曲而自豪。
全词,名写琵琶,实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声”,肯定了“贺老”、“文姬”、“开元遗老”的“旧声”,是借以对变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评判。“几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导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国方略也一并“阑”败衰落,“贺老”、“文姬”、“开元遗老”式的苏轼们“怨声”载道?如若有此寓意,对弘扬传统治国之策不无借鉴意义,但一味反对变法则是不可取的,这也反映了苏轼思想的局限性。
琵琶毕业论文 第2篇
(一)泛音演奏.泛音主要分为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两种.自然泛音较为灵活,而人工泛音则在音色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重点使用.自然泛音的演奏方法与实音多有不同,这需要双手的配合.大家都知道,演奏自然泛音时左手需要虚按在琴弦上,可问题就在这里,按弦时手指虚多了发音不实,并会发出琴弦撞击手指的噪音,虚少了又会形成黯哑不实、闷闷的声音,音色干瘪僵硬.那么究竟按弦手指虚多少,才能发出清澈透明、音色优美的泛音来呢?经过反复试验,结论是不完全取决于左手,左右手的配合至关重要.演奏时,左手对准琴弦上的泛音点,即缚弦到山口,弦长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处等;本着右手触弦重一些时,则左手触弦虚的程度要略小一些的原理,在右手弹挑出音的瞬间,左手迅速离开琴弦,似轻拍弦,如蜻蜓点水状.实践证明,能打出好的泛音位置区域很窄,具体在品下方还是品的上方,需要取决于每把琴的实际情况.人工泛音是另一种泛音的演奏形式.琵琶的人工泛音是借鉴自然泛音的产生原理,演奏时左手指需要实按在相位或者品位上作基音,而右手的手掌需要轻轻触碰泛音音位,同时用食指弹拨琴弦发出声音.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时右手弹弦的瞬间,要和演奏自然泛音一样,手掌如蜻蜓点水,立即离开琴弦.人工泛音虽然没有自然泛音的效果那么明亮,但是它的音色和音质纯净而饱满,在泛音较多或者复杂的情况下,人工泛音可以代替自然泛音,在乐曲中自如运用.人工泛音可以为每一乐音都找到相应的泛音,大大丰富了泛音的数量,有利于演奏更多、更复杂的泛音乐句.从泛音演奏技术上讲,在泛音的表现范围之内可以做的并不多,最大可能做到的就是强弱(力度)的变化,所以在练习中要争取掌握各种演奏力度,努力做到在各种力度变化的情况下都能发音良好,这对掌握泛音演奏极为重要.
(二)泛音应用.泛音不仅可以完善整首演奏曲目的音色,而且可以利用泛音演奏而展现琵琶技巧以及琵琶制作工艺.泛音在乐曲中常常以单音形式单独出现,但也可以应用于与其他技巧组合弹奏,例如:泛音与轮相结合、泛音与临挂相结合、泛音和拉弦相结合等等.泛音与其他演奏技巧的有机组合可以使演奏更加具有表现力,使音色更加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提升音色,增强琵琶演奏的表演效果.
不仅如此,泛音演奏还可以应用于琵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上.琵琶是以琴弦为振动源,通过面板、背板等部件共同震动发音的.琵琶的材质虽然是全木的,但是每个部位的木料都不尽相同.一把质优的琵琶往往对泛音的敏感程度十分高,在泛音奏出之后,余音时间越长,音色越明亮,琵琶的质量就越优.每一把琵琶都是独立的个体,手工制作的琴,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在琵琶制作工艺规范化生产之后,由于木料或者材质等多种方面的因素,使得琵琶的规范化生产只能做到大概.然而,琵琶对音色和音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可以利用泛音的这一特点,在琵琶制作过程中对音色进行排查筛选,利用琵琶的泛音进行校验,制作出精良质优的琵琶.
琵琶毕业论文 第3篇
通过对琵琶泛音的演奏和应用可以为新形势下的琵琶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有利于乐曲更加精彩的演奏以及对琵琶工艺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有利于传统民族乐器在世界艺术交流中更好地应对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施娓.琵琶泛音演奏与应用[J].北方音乐,2013,(12):50.
[2]吴浩琼.琵琶的泛音、按音与推拉音[J].音乐研究,2014,(15):116-117.
归纳上文: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泛音和琵琶和应用思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琵琶本科毕业论文琵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谈琵琶演奏中的左手指法技巧 曹凤明(黑河人民艺术剧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摘要在琵琶演奏中左手指法,有一些是涉及到整个左手运动基本方面的,如换把、跳把、揉弦……,这是左手技巧运用中首先要解决的基本技巧问题 关键词琵琶.
2、 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探究 【摘要】在钢琴专业的教学中,钢琴演奏技巧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约着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 因此,本文从钢琴演奏技巧入手,探索提升的途径,通过对学生实施全方位.
3、 鲍勃迪伦:事实上,我想要为任何人演奏 1一年多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纷纷表示同情哭晕在厕所的村上春树 我也在心里想这一头卷发的家伙是谁哦于是买了一本他的自传编年史,一个晚上我就看完了 极其流畅的文字,.
4、 二胡演奏的审美心理管窥 摘要二胡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当中,二胡演奏也在经历漫长演变 二胡在产生之后就普遍地运用在戏曲和说唱当中担当伴奏的角色,而随着二胡演奏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演奏观念.
5、 小号演奏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摘要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任何一个音乐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们欣赏 小号演奏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音乐素养 本文分析了小号演奏者临场演奏紧张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如何培养小号演奏.
6、 王建中钢琴曲《百鸟朝凤》创作和演奏 摘要百鸟朝凤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它的主要演奏乐器包括笙、唢呐……,唢呐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乐器 王建中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的演奏风格,但是还结合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利用钢琴来模仿中国乐器演.
琵琶毕业论文 第4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友情诗赏析》
写作意图:
友情诗,是建构在离别、怀念、追悼情境下的抒情言志之作。唐代,达到国家规模的空前统一,从贞观到开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文人的共同风尚,“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建功报国成为文人的政治理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使许多文人墨客成为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等。传统的友情诗在盛唐特有的时代文化中,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蔚为壮观,并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友情诗显透盛唐人广阔的心灵境界,不论在内容、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开拓与创新,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论文的前沿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歌。在诗史发展中,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诗坛以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繁荣局面享誉千古。诗人辈出,巨星丽天;作品浩瀚,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形式齐备;技巧成熟,流派纷呈;名篇佳句,传颂不衰。唐诗以高度成就和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足堪自豪的瑰宝。
中国现代杰出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
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而当你置身于唐代诗歌的海洋时,你就更知道了什么叫做陶然忘返。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这是一个心声奏鸣的神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缪斯们翩翩起舞;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远古吹来的醉人熏风……
友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以描写友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代友情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宋.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万首唐人绝句选》)这些描写友情的诗中有真情,即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叮咛,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这些言愁悲别,慰人慰己的友情诗,结合友情给人带来的感情波澜和心灵震荡,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打动人心。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本论文的观点创新和介绍:
本论文拟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唐代友情诗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诗人们在抒发心中这些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学大圣人孔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这样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做是人生十分快乐的事,这集中体现了对友道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友情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友情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_妙合无垠_。这就使得友情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友情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写作计划:
1、2007年9月2日至9月12日查阅有关文献,收集资料
2、2007年9月13日至9月15日拟订论文题目
3、2007年9月16日至9月26日撰写论文写作提纲
4、2007年9月27日至10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5、2007年11月1日至11月18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6、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0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
前准备
7、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编选山西古籍出版社
《唐诗十三论》吴湘洲著学苑出版社
《唐诗审美十论》刘洁著民族出版社
《唐代送别诗一向营造的个性化》李英著北方论丛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二》
《试论唐代送别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唐代送别诗刍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蔡静波《中华活页文选》中华书局
刘建华
琵琶毕业论文 第5篇
我是个爱音乐的女孩,尤其对琵琶是情有独钟。因为各种各样的乐器都有它独特的声音,能够弹奏出一曲曲引人入胜的乐曲。有时候我贪心的想,要是时间允许的话,我多想“驾驭”它们。我之所以对琵琶情有独钟,那是因为五年前我在众多的乐器中选择了它。
刚开始我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练习老师教给我的一个个指法,而不是在乎它的音色,认为只要把教过的内容弹对就行了。后来老师的一席话鼓舞了我,也使得我对它有了更多的追去。老师说:“小梁,我有好多学生,但是能弹好的却很少。你知道吗?你对音乐的悟性很高,所以老师也会对你要求高一点。你不要认为能弹出曲子来就行了,要投入感情在其中。一曲曲动听的曲子它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活力的。这种犹如仙乐般的音色透过你的指尖流淌出来,会让人为之振奋、百听不厌。这就是我们中华民乐的魅力所在。”从那一刻开始,我便真正的爱上了它。我很留意那种大型晚会上琵琶演奏家们的表演,尽可能的去模仿她们的神情。并且我坚持每天的练习,能成为演奏家是我的梦想之一。
三年前,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考入了我们太仓市的“江南丝竹队”。这里高手云集。刚开始可能是我级数太低的原故,每次排练我总是“云里雾里”的,而其他的队员们都显得那样淡定。回家后我就拿出谱子,一遍又一遍地弹着,既然我跟不上那就得比别人多下功夫。这样经过了一段后,随着我的级数也在不断地升高,我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小演员。这是丝竹队的老师告诉我的。以为每每拿到新谱子时,我都能准确地演绎出来,老师一直表扬我起到了带头作用。
在这几年中,让我最快乐的事就是登上舞台,参加各种比赛或表演,当台下的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时,我就觉得特幸福。平时那一点点的练习时间算什么呀。我爱琵琶,接下来我会更加珍惜它,我相信它也会带给我更大的'收获!
琵琶毕业论文 第6篇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美好的琵琶梦。在一个温馨的粉色小屋里,有一架典雅的琵琶,一个女孩坐在琴椅上,指尖滑过琴弦,琴声轻柔地响起。
我想着这个梦,又想到了从前。那时,学校开展了乐器班活动,我非常感兴趣,便央求妈妈给我报班,妈妈同意了,并选中了琵琶。刚开始,我非常勤奋刻苦,每天都会抽出宝贵的时间用来练琴。一首首优雅动听的曲子从我的屋中传出,妈妈赞不绝口。可走到半徒,我却感到越学越辛苦,手指轻轻拨动琴弦就像刀割似的疼,心里渐渐打起了退堂鼓。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对琵琶的兴趣也随着日子的流逝而减弱。终于,我不耐烦了!一个小时干什么不好:看书,做作业,出去玩!而我却偏偏枯坐在这把椅子上弹琵琶!
心不甘情不愿的事不会长久,果然,我只坚持了一个月。后来,无论妈妈怎么劝说,我都无动于衷。最终,我放弃了琵琶。琵琶和那个梦被封在角落里,一年多,从没被打开
我看着琵琶,思绪又飘了回来,心中五味杂陈,又伤心,又怀念琵琶好像在对我说:“别放弃了啊!你要坚持下去,不要被别人看扁呀!”是啊!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为什么做不到呢?既然上天提醒了我,不让我放弃,那我就一定要把琵琶学好。于是,我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我抱起琵琶,闭上眼睛,如痴如醉地演奏起来曲子那样柔和,那样舒缓,使我与琴融为一体。曲子激昂,心潮澎湃;曲子低沉,心情哀痛就这样,我忘记了一切,专心致志地练琴,克服一切痛楚,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练好了琵琶,
我知道,我已经找回了对音乐的那份痴迷,那份爱。它使我重新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去寻找属于我的那份琵琶梦。
琵琶毕业论文 第7篇
中国民族乐器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古琴不用说了,由它所形成的琴学,那是用“博大精深”来评价都绝不为过的。其它如箫、笛、瑟、筝、三弦、琵琶、箜篌、阮、胡琴等,也都有着一两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历史悠久,并不仅仅是占据的时间长,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漫长的历
史中为人所用,便自然会在它的身上凝结着丰富深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意味。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信息和意味也会有所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那些已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定型了的因素,实际上已经融人乐器本身,成为乐器自身的一个重要品格或构成元素。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元素,是能否在现代展示乐器魅力的一个关键所在。这就告诉我们:在现代音乐活动中,对于传统乐器,我们不能够脱离它的历史传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它只是作为一个物件、一个工具对待,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在历史上所充当的文化角色和承担的文化功能,并将它作为乐器自身的一种宝贵文化资源加以提炼,然后才能融人现代音乐的创造中去。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筝就是一件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乐器,研究古筝美学,就不能缺少对古筝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挖掘古筝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就必须把握它在历史中的社会功能属性。在这个方面,古琴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古琴是公认的文人乐器,体现的是文人阶层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古琴相传产生于上古帝王之手,说法虽然不一,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尧说、舜说等不同说法,但都属统治阶层,并担当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后来大约在东周时期,随着士阶层的产生,古琴转移到士亦即后来的文人手中,成为文人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工具。再由这修身养性、自娱自乐,便形成古琴音乐的许多特点古筝则不同,就起源方面看,较为流行的是“二女争瑟”的传说,体现的就是平常人的事,具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再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至少在战国时代,筝已经在中国的不同地域的民间广泛流传了。过去我们通常认为筝起源于秦,故称秦筝,现在我们知道,筝不仅在西部的秦国存在,在东部的齐鲁亦很普及“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说明筝在东部民间也很流行。甚至在南方的江西,也曾出土过一件13弦筝,年代甚至更早,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到目前为止,没有文献资料证明筝在先秦进人宫廷乐队,也没有文献证明筝是士阶层的特有乐器,它一开始就在民间。只是从汉魏起,筝才进人宫廷,成为清商乐队的一员,而清商乐的来源正是民间音乐。所以,尽管筝已进人宫廷,但它真正的血脉仍在民间,根也仍在民间。有研究者曾撰专文论述古筝的民间属性,并大声疾呼:“筝来自民间、抒发民情,筝乐是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③正是由于古筝基于民间的社会功能属性,才会形成古筝音乐的独特的音乐形态、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
当然,古筝的社会功能属性是在有着较为严格的阶层界限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阶层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一方面,现代社会也有自己的阶层结构,也有主流和非主流、精英和大众、官员和平民、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等不同的群体,而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需要和音乐趣味,古筝在现代也应该有自己的正确定位,以避免盲目因而无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特定阶层所形成的音乐风格、音乐内容、演奏手法乃至乐器形制,也会逐渐积淀为乐器的一些属性或特点,成为古筝音乐魅力和表现的一个重要资源。忽视这一资源,违背乐器的历史文化属性,也必然会对古筝的当代音乐表现产生影响,导致古筝音乐发展方向的某种迷失。
社会功能属性之外,古筝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方面,它们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挖掘的矿藏。例如古筝音乐的表现母题和风格类型等。古筝乐曲表现的内容许多直接来自民间生活,充满生动的世俗情趣。从题材上看,古筝乐曲特别擅长表现自然风景、花鸟禽鱼、以及世俗的生活场景,古筝音乐在这一系列的音乐表现中已经形成自己的传统,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
琵琶毕业论文 第8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
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DD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
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施蒂纳与尼采
3.施蒂纳与阿多诺
4.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11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_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总第39期
崔子修《利己主义与自我实现―――马克思与_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