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1篇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形式,尊重学生的成长个性。小学美术学科有几大特点,第一是对绘画的线段使用以及色调使用进行讲解;第二各种绘画都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减少绘画约束,注重学生主观性的表达;第三,在绘画中学生可以更加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夸张思维,创造出奇特的绘画作品。因此,教师要卓有成效的将上述几点重点把握,减少对学生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美术课堂。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不能从传统的从学生作品与课本作品的对比度来评价,在创造出新的评价办法,着重考虑学生绘画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想象力和事物表达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进行创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若教师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从此能够主动绘画,喜欢绘画[2]。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2篇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鉴赏心理及鉴赏习惯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鉴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鉴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3篇
美术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感知、审美、创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紧靠教师的讲解和培养的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开展鉴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自主课堂,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去分析、鉴赏和创造,让学生在自主鉴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以及接受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构建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它将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深刻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魅力,并且能给予西方文化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新课标也在不断强调,教师要多开展与美术鉴赏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鉴赏,并且能够对鉴赏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层面的启发和感受。另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自主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美术知识。
二、高中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实施策略
1、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积极性
2、开展合作学习,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自主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高校的自主鉴赏课堂。合作学习法是开展自主鉴赏课堂,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及能力的关键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鉴赏学习,使学生通过互相配合、帮助,去共同发现和解决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团队的力量为本小组赢得荣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合作鉴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沟通和创新能力[3]。例如:在讲解“图像与眼睛”一课时,可以给个小组分发不同的图像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图像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并总结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含义、特征和区别。小组讨论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在班级内部进行共享,在学生陈述结论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本小组的结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鉴赏内容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从而不断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3、开展课外活动,拓展课堂鉴赏知识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开展紧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术自主鉴课堂的构建不能局限于学校,还要适当的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不断为学生延伸课外知识,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受到艺术的熏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构建出生活中的自主鉴赏课堂。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风俗习惯,并结合我们现代的实际生活习惯进行鉴赏;在鉴赏《蒙娜丽莎》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样使美术鉴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使学生的鉴赏、观察、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结语
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学生构建自主鉴赏课堂,能够为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也能够自由的发表自身对作品的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也有助于提升美术鉴赏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审美、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同时也促进高中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4篇
摘要:
高中“美术鉴赏”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这种鉴赏不仅仅是“求同”,也要“求异”;不仅仅关注“纸的正面”,更要品味“纸的背面”;不仅仅是习得“知识技法”,更是“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浸泡在这样的精神根系中,必将惠及于学生,也惠及于新世纪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
鉴赏;求异;唤醒;技法;人文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是最具人文色彩的模块之一。不论是感受、体验,还是联想、分析和判断,如果缺少了人文性这一基点,那么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是肤浅和单薄的,其收获也难免是浅薄和苍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所谓的审美能力、多元文化,都是从精神层面而言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极为重要的一环。高中美术教师应抓住这一环,并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鉴赏不仅仅是“求同”,也要“求异”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范围广、形式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鉴赏美术作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的确,老眼光只能看到老风景。相反,独辟蹊径,才会领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是否有更新的切入点?是否有新的连接点?是否在“拐弯处”发现了打开作品真义的钥匙……师生不拘囿于一时、一画、一个观点,其视野也许更广,收获也许更多。
以下是一教师在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部分片段教学:
师:大自然是五颜六色的,但古人画笔下的山水却为什么大多数是黑白的?
生:可能是当时颜料难找吧。
生:我估计墨汁掺水后,墨色变化层次多,这样显得更好看。
生:我想跟山水画产生之初的社会有一定的关系。
师:这是因为古代山水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面对浩如烟海的美术作品,教师的责任和智慧不在于“定性”,而在于为学生的多种解读提供合适的切入点,尽可能敞开学生的视野和心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在鉴赏中,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滋养心灵、提高自己。
二、鉴赏不仅仅关注“纸的正面”,更要品味“纸的背面”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美术鉴赏而言,所谓“纸的背面”,是指要循着画面的表层,深入画家的心灵秘境之中,深入作品的核心地带——那里才能和古人交流、和先哲通电;那里才是美术作品旺盛的生命力所在。当然,能够走到作品隐秘的深处,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唤醒。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5篇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
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2、注意创设情境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鉴赏能力、课程理念、美育、必修课、空间视觉、互联网、感悟。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毫无疑问,美术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象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术鉴赏《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时,首先提出问题:
(1)现代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有哪几个特点?
(2)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什么精神?
(3)法国郎香教堂等现代建筑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思想?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代精神?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
(1)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页
(2)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试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直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对美术课存在很多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由其是在农村中学颇为严重。如:我在上高中美术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术课是美术考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学习美术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不懂美术是什么?更有一些学生不得已来找我参加美术高考训练,原因是文化课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广大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明显存在偏见和误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学。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课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综合式局部感觉归纳为综合感受。
以往我们教学偏眼于前者,现在需要注意两者的平衡。美术鉴赏课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获得。当学生对某些作品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全上身投入时,会产生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跃,这才是真正接近艺术感受的状态导致艺术的感悟。例如:根据上述我校的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高中美术课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审美水平,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_艺术细胞_无太大关系。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来,我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观看相关的影象资料。如: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_,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师们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并不是他们文化课不行才学美术的。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6篇
长期以来,美术鉴赏课一直以来就是美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同时美术鉴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鉴赏活动中来。而在小学美术教学鉴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 。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鉴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鉴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小学生是爱美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
一、创设情境,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艺术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从形式到内容又有其个性魅力。教师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了解所鉴赏的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用看到、听到的信息对他们自己的疑问进行了猜测性地解答,在总结时对他们的答案和方法进行了肯定,而他们也在直观鉴赏和讨论中融入了作品的世界,从而对一个全然陌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认同。能发现原来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们的审美标准的,应该尊重理解其他地区、民族的审美趣味。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与故事。如鉴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鉴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鉴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其次,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比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面的意境;如在鉴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鉴赏的情境中来。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进行鉴赏美术作品
以前鉴赏课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在《肖像艺术》一课时,预习题是:画面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神情和动态特征你了解吗?你知道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出来的吗?你喜欢这些画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把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和产生的疑问做成小卡片记录下来,以便课堂讨论时使用。中高年级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如鉴赏《奇妙有趣的脸谱》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先看书,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自我设计问题并制成小卡片,以备上课之用。一堂好的鉴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鉴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鉴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出示_的“和平鸽”,设置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最后由我补充:这是_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_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鉴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1、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以“ 视角”来审视学生的表现;不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 化的书面语对作品进行分析、评点;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的异同,教师再适当地对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作一些规范的理性分析,从而让学生个体感受与群体感受达成“共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鉴赏视角,教师在点拨时要教给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一幅作品不要孤立的去分析,可以把同一时期、同一画派、风格近似的作品作比较鉴赏;也可把不同时期、不同画派、风格迥异的作品作比较鉴赏等等。教师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的赞扬、热情的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小学美术鉴赏主要通过鉴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课程。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鉴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鉴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广博学问,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7篇
在花鸟走兽类绘画作品中,《嵩献英芝图》《聚瑞图》《孔雀开屏图》《九犬图》《百骏图》《五马图》《柳荫双骏图》《万卉同春图》《仙萼长春册》等是其主要代表作。在绘制这一类作品时,郎世宁发挥了他高超的写生技法,用笔精到,宛然若生,利用西方透视和明暗作水墨画。不管是马匹、树木、水流、土坡,还是花枝、鸟雀等,都非常注重质感的细腻表现。
他在运用西方写生技法画蕴含传统中国元素的作品过程中适当添加了光影处理和明暗交界线的运用,使得花鸟走兽有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在郎世宁的这类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来塑造形体,减弱了笔墨线条独立的审美意义,然而笔墨线条是中国绘画和书法造型的基础,对于受西方绘画影响较深的郎世宁自然难以体会笔墨线条的微妙乐趣,更多的是在意形体结构的把握,所以笔法全无。虽然如此,但是也给予了这个外国人改变中国传统中国画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作画方式使他的画体积感和真实感以及空间感更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对传统中国画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冲击,在画坛中开拓了崭新的艺术天地。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8篇
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而不考虑农村实际情况的现象,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农村的美术教学,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地方特色的美术课。例如: 野外写生、萝卜雕刻、泥塑、剪纸、折叠、麦草手工艺术、变废为宝等综合实践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美术学习的教学资源。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农村新课程的特点,不断探索、钻研、思考,改善农村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开展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这是时代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孙飞。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观念问题及其出路[J]。 内蒙古教育,2010( 14)。
[2]郜文利。 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思考[J]。 希望月报,2007( 9)。
[3]田晓东。 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容忽视[J]。 安徽教育,1994( 10)。
美术是研究美、创造美的,不美就失去了灵魂,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设计等,都必然通过美的形象来表现内在美的思想、感情,创造出美的可视形象。美术教育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
美术教育,它至少应该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专业美术教育,即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等的专业教育。即对属于少数的美术专业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定向培养。其二是普通美术教育,这是一个比专业教育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阔的教育概念,它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着眼,从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一学科教育总目标入手,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小学、高中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也包括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活动。对于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普通美术教育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又要培养设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过去,许多学校推行的是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因为过去我国美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年来都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普通美术教育都有着明显的专业美术教育的痕迹,这些,无疑又使偏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强化。
普通美术教育在其教学过程特点上,第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有实物为对象。第二是形象的审美性。美术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第三是制作的技能性。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具体体现主要反映在美术技巧、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如中国画、素描、色彩等绘画实践以及设计、手工制作等等的实际操作实践,学生既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和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运用和领会。第四是美术的创造性。它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反映出来,这也同时是教学中占一定比重的内容,即通过学生的设计、创造方法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对心中美的形象的创造,通过实际动手设计,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映出来。
根据以上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四个特点,可见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创造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知识技能条件,因为不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学生就难以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想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画出来,可结果却往往不顺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不知道如何用笔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中小学生的确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但由于受自身美术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这种创造力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一概否定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对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好坏直接地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绘画、设计、手工制作、雕刻等“双基”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的发展,使其诸种能力得到提高。造型艺术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与清晰的结构体系,形式美感有赖于形体,明暗、色彩、节奏、动态等造型因素为其实体才能得以体现。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观察、分析、体验中展开,批评、筛选、修正、创造同时进行;主动思维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心态交替作用,才能逐渐积累众多的审美经验并转化为良好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坚持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各种能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写实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的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表现不能只依靠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要提高审美表现水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表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倘若没有一定的表现手段,自由就成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根本谈不上审美创造与表现。事实上,当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观察的方法到表达的方式,或是从欣赏的技巧到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帮助并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与方法。但在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冲动压抑掉。普通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该教育教学中,美术知识技能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使其成为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或主要目标。普通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美术教育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美术教育的美术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我们所强调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一是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二是基于中小学生现有水平所限,无法领会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三是基于美术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及知识面广,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不齐。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应该专业化,而是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把美术课中的技术性教学活动建立在向学生提供美术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之上。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1500字 第9篇
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就应及时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 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 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大根 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M].浙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 俞国良 上海学前教育论文集[M].上海:上海^v^出版社 2002
[5] 俞国良 幼儿教育[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朱贤著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 钱初熹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王建军 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 (德)埃莉萨·迪肯佩 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M]. 石左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0]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